查看原文
其他

刘力红:士当弘毅 任重道远

岐伯有道 2020-09-18

【人物介绍】

刘力红,男,1958年生,湖南湘乡人,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、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讲学教授、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。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、成都中医学院、南京中医学院,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。在校受教于陈治恒、陈亦人教授,此后师承李阳波、邓铁涛等名师,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,依止卢崇汉师习医。2014 年起,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。因著作《思考中医》,主编《中医名家绝学真传》,整理出版《黄帝内针》,以及长期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、弘扬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。


孔子云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


此处的“说”与“乐”是精神的快乐,也是人生的至乐。志同道合、心灵相通的朋友相见是这样,在现代社会里,当你阅读一本著作,从中汲取智慧的甘露、品尝收获的喜悦,又何尝不是“说”与“乐”呢?读到情深时,喟然长叹;读到兴起时,击案叫绝。此中滋味,只有亲身经历之人,才能感受其中之妙!

《思考中医》这部书已经再版第四次了,从面世到今天,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个年头。从面世时的受人喜爱,到如今的热度不减,可见这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,是真正的良师益友。十五年的岁月里,刘力红先生从未停下弘扬中医、医道传承的脚步,更未停止对中医的思考。因缘具足,我们有幸采访了刘力红先生,让我们一起分享中医大家对于生命、文化、中医和健康的深度思考以及实践路程。



中国文化对生命是如何认识的?

“谈中医离不开中国文化,而中医恰如中国文化的缩影,如果你懂得中医的原理,那么你也就把握了中国文化的要义。”开门见山,刘力红先生直入主题,“中国人对生命的整体认识,贯穿在整个《黄帝内经》里。”


形与神俱


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有这么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


对于这句话,我们往往只关注饮食、起居及劳作,而对其点睛之笔“形与神”却所知不多。刘先生指出,“形与神”是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最基本认识;“形与神俱”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;“形神兼备”才是生命活力的体现。然而,当下的西医或是中医,其实都没有认识到生命中“神”的重要性,都只在“形”上下功夫。


所以我们要思考,离开了神,生命还能称其为生命吗?那仅是一具尸体、一堆器官和细胞,全没了生命的气息。神离开了,生命也就不存在了。

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进一步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于本。”


中医是用阴阳来认识和描述生命本身和物质世界的,一阴一阳之谓道,阴阳和合万物生。然而阴阳和合产生的形就是完整的生命吗?不是的,刘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,它也仅是“神明之府”。就好比一所房子,只有人住进来,这个房子才有生机。对于生命也是这个道理,“形”是这所房子,“神”是房子的主人,而只有“神”住进这所房子,生命才是完整的生命,生命才能焕发生机。


心主神明


所以基于对生命的整体认识,中国文化就有了“形而上、形而下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用以认识生命的不同层面,也就是所谓的“道和术”。


那么“形而上与形而下”的作用是不是半斤八两呢?


不是的,中国文化更注重形而上的层面,更注重对生命本质的认识,由此便引出了“心”的概念,因为“心主神明”“心乃君主之官”。


话及至此,刘先生稍品一口茶,提笔写下一个“心”字。“人有五脏,当然中医的五脏与西医的脏器的定义是不同的,我想问问你们这个‘心’与其他四个脏器有什么区别吗?”


“缺少一个月字旁”,我们争先回答。


“对的,五脏里唯有‘心’没有月肉旁,而其他肝、脾、肺、肾,均有月肉旁,这里我们就看出中国文化的伟大与精妙。其他几个脏器是在‘形’的层面,是由不同的质地构成的,而唯有这个‘心’却不是在‘形’的层面,它超越了形而下,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,只有在道的层面才能认识和把握它。所以古人说‘心乃君主之官’就是这个道理”。


中国文化的核心与重点是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探讨,主张在心性上下功夫、在道上参悟,孔子云‘朝闻道夕死可矣’,因为这个‘心’、这个‘道’,看似无形,却具有巨大的能量,决定了生命的走向。”



归根复命


中国文化的三大家“儒、释、道”,都没有离开对生命的探索,只是从不同层面、不同角度来解决生命不同的问题。所以与其说中国文化是哲学,还不如说是医学。


“天命之谓性”,“性”是指生命最本源的东西,上天赋予你的最本真、最纯洁的谓之“性”。归根复命,就是讲你的生命回归到这个最本源的“性”上,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,是生命的圆满状态。如果生命偏离这个“性”、远离这个“天命”,可以说你的生命就生病了,就不健康了。所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性命之学,直指生命本来、达成生命的圆满。离开生命谈中国文化,则渺无意义。

中医渐次衰微的原因是什么?


丧失核心


中医是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,中国文化对于生命的整体认识,让我们明白了真正的中医,既要注重“形”的层面,关注“工和术”,更要注重“神”的层面,品悟“心与道”。“形与神俱”是中医独有的生命认知,然而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,目前的中医也是仅在“形”的层面下功夫,而忽略甚至遗弃了更为广大的“神”的层面的探究与应用。


可以想见,“单腿独行”的中医,又怎能不衰微呢?


再者,近一百多年来,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,让中国人看到西方科技文明成效显著、成绩斐然,也进一步加速了我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,从而造就了“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”的局面。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大环境下,丧失了文化自信的中医,其所处境况是可想而知的。


缺乏自信


就着这个话题,笔者请教刘先生:“西医是实验医学,他用数据说话,让人能清楚明白;而中医讲‘五行’、讲‘阴阳’,老百姓听不明白,想不通,这是不是中医衰微的另一个原因呢?"

“也有这方面的原因”,先生回答道:“西医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,中医更多需要体证、需要参悟,而这又不是流程化教育体系能够培养的。虽然目前中医药大学、中医院越建越大、规格越来越高,这是一个好的现象;但是反过来,我们要思考,在这辉煌热闹的背后,我们的中医人能有多少善用中医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?当我们生病了,我们又能寻找到多少名副其实的中医大夫为我们疗疾解难?现实的种种贫乏也是造成中医衰微的又一个原因。”

思维决定出路,中医人要有中医思维;信心决定高度,中医人要确立文化自信。但是我们应当看到,中医学院的学生花掉一半的时间学习西医,而诸多中医经典又被列入选修科目,真正留给学生们修习中国文化经典的课时更是少的可怜。可以想见,这样培养的学生,中医的见解能有多深?能有多少文化自信?当遇到错综复杂的疾病时,他又如何能运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呢?

“所以,解决中医渐次衰微的办法,首先要解决中医人才的教育问题!树立中医人的文化自信、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!”刘力红先生斩钉截铁地说。


中医教育与传承的问题出在哪里?

手机的启示


“现代科技文明带来极大的便利,令人叹为观止”,刘先生举起自己的手机,“我不懂互联网技术,也不懂得这个手机怎能承载这样多的功能,但是这个不会妨碍我的使用。换而言之,搞懂背后原理的,世界上恐怕也没多少人,但是下至三岁娃娃,上至八十老者,哪个不用手机呢?


所以现代科技文明的普及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:为什么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文明,不能像互联网技术那样,为大众所用,被人们普遍接受呢?”

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


刘先生拿起手边的《黄帝内经》,“《素问》将人分成几个层次:真人、至人、圣人、贤人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,他的杰出弟子被称为七十二贤人。你看,圣人都是几千年才出一位,那么真人、至人这么高境界的,就更难得一见了。”


“像阴阳、五行这些学问,是要去深刻参悟的。孔子云:‘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!’,‘道’存在于天地宇宙之间,万事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‘道’的运用。‘道’与我们须臾不离,但是你要想得‘道’,却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
然而反观我们中医教育所预设的目标和流程,却试图将每一个普通学生打造为真人、至人,欲要学生们参透天地之玄机、领悟阴阳之奥妙。由此而来,五年本科、三年硕士,再接着三年博士,十一年寒窗,试问你就能参悟得阴阳的奥妙、五行的玄机了吗?也许懂一点、也许仍是一头雾水。由此我们看到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,对中医、对自己没有信心,因为他还不懂、还未得‘道’,所以他很难用中医的理念来驾驭问题、来处治疾病。很多学生放弃中医转而投奔西医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”


重经典、重实践


“其实,想把普通学生都培养成为真人、至人,这个教育目标的设定本身就是有问题的。因为自古得道之人,鲜矣。如此设计教育流程,耗费时间,实在是有些误人子弟啊!”说到此,先生自顾长叹,“所以,在中医的教育上,我建议大家思量一下,为什么互联网技术能够家喻户晓?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?对于中医,一要坚持注重经典的修习,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、是源泉,‘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’离开了源泉,你这条河流怎么能流的远、流的长;二更要注重中医临床技能的培养。首先我们必须学会运用,学会用中医的术来解决问题,其次才进一步在应用中去体悟中医的道。与其坐而论道、不如起而行之,实践出真知”


为什么创办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?


医道传承


任何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人才!路线对了头,人便是决定的因素。行医育人几十年的刘力红先生,更是把教育和培养人才看成是当务之急、头等大事。


他说: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我们的学生学了五年、十年,还不会看病,这个损失太大了,因为生命不会重来、一去不再复返。”

“现在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,学习五年毕业后,都还不能很好的用针治病,而我们基金会开设的‘黄帝内针’公益培训,培训对象为乡村医生,经过五天学习,第六天就能用针治病。像我们这次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,为卓尼县培养县、镇及乡村医务人员,也仅仅经过五天培训,便能在后面的义诊中大显身手。”说到高兴处,温文尔雅的刘先生兴奋地提高了嗓门,“这是为什么呢?为什么学习了五年的本科生还不能很好用针?而仅学习了五天的乡村医生就能用针来治病?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地思考!


领悟阴阳、分清阴阳,也许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,但是你总能分清上下左右吧,上下左右也是阴阳啊!我的师父杨真海先生曾经说过,《素问• 阴阳应象大论》里有一个针道的总诀,就是‘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,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’。由这个诀我们知道,只要分得清左右上下,你就能够用针,而且还是善用针之流。这样一来,我们就能从用的层面把阴阳落到实处,把针用起来。”

说起凝聚无数心血的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,刘先生如数家珍,“再看看我们的五行针灸,也是许多像你们这样的医学小白在学、在使用,而且效果还出奇的好。还有像跟随高圣洁老师学习推拿手法的,三个月跟师下来,无论在信心上和技法上,都收获满满。有一些来自针推本科毕业的学生,深有感触地说:这三个月的学习,甚至超过了五年的所学!看到这些成果,大家都感到由衷地高兴和欣慰。这至少说明了我们所探索的传承路径是对头的。基金会成立之初,确立了‘传播普及中医文化,中医学术研究,挖掘与培育中医人才’的三大宗旨,当然,医道传承、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。


孔子说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中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,所以我们一定会尽我们所能、尽我们全力,做好医道传承这个事业。”



尊师重教


可以说,三和书院医道传承是基金会最重要,也是花费最多的纯公益事业。目前,医道传承的第三届报名工作已经结束,元月开始,就会全面铺开三笔一面(三次笔试和一次面试)的招生。

“医道传承既是学人们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地方,也是跟良师益友结缘的平台。”刘先生说:“几十年来,我感到最为幸运的就是能够跟随一些太了不起的老师学习生活,从他们的教化中,我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成长。所以很想利用现在的方便,把我的成长经历分享给大家,同时也在竭尽全力地想为大家找寻到好的老师。人的一生,能够巧遇良师,那真是莫大的福分。毕竟中医的传承,很大一部分有赖于跟师,有赖于口传心授,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,而这在目前的院校教育体制下是很难实现的。这也是基金会搭建这个平台的根本目的。”



人生最大的错误投资是什么?

三分治、七分养


除去医道的传承及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,在大众教育方面,刘力红先生也是不遗余力,亲力亲为。


在南宁的“同有三和”医馆里,有一个定期举办的同有健康家园活动。新老朋友一起座谈养生治病、健康生活的感悟和体验。对于这个活动,刘先生看得比什么都重,他交代负责人:“健康教育,是同有三和医馆真正的价值所在,偏离了这个宗旨,只知道看病抓药,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。”


刘先生说:“中国人都知道‘三分治七分养’,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,又有几人真正做到了呢?太多的人是临时抱佛脚,有病乱投医,既不懂无病需防,也不懂病后要养。把绝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投在治病上,而对最宜关注的身体养护,却一窍不通、一毛不拔。也就是在人体健康这个最重要的投资上,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决策。健康的这项投资错误了,却希望收成是美好的,那不是痴人说梦吗?反过来,如果你将70% 的精力财力投入日常养护中,即便那个30%出现问题,他也能覆盖、也能持平,不见得会一败涂地。”


同有健康家园就是这样一个试点,让大家现身说法,来谈养生、谈康复、谈健康生活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身边人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震撼。健康教育是生活的教育,必须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,因为唯有健康的生活才有可能带来健康。整日不健康的生活,却想拥有健康,这怎么可能呢?!刘力红先生很想将同有健康家园的模式推广开来,他的内心只有一个目标,让每一个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

天地为之父母


三分治、七分养,那么怎么养呢?


就是“法则四时”,跟着天地的规律来休养生息。人都有父母,而父母养护我们能到几时呢?但是如果你能“法四时”,则“天地为之父母”,而一旦天地做我们的父母,它的养护将伴随我们一生。


那么如何法四时呢?


《素问•四气调神大论》从春夏秋冬四季,将如何生活、如何起居、如何饮食、如何调适情绪,都做了详细介绍。你按照自然规律生活,你就会健康;反之,你违反自然规律生活,就意味着疾病,这就是健康的公式,这就是因果定律,这在《黄帝内经》中都给我们进行了深刻的阐释。



饮食有节


“病从口入、祸从口出”这个从小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,今天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:饮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的。


刘力红先生接着说:“唐代的百丈禅师有一句名言:‘疾病以减食为汤’,在《伤寒论》的398 条原文中,最后一句是‘损谷则愈’。然而今天大夫经常被病人问及的是:我要怎么吃,怎么增加营养?你看这样的认知与诉求,与康复的需要正好相反。人生病后,身体需要休息恢复,同样的,脾胃消化系统也需要一个休养生息、恢复修整的过程。所以这个阶段恰恰是要少吃、要清淡,不要再增加脾胃系统的负担,给他一个休养复原的机会。然而现实是什么呢,很多病人不但多吃、还要高营养的多吃。在这种认知体系的支配下,很多疾病被拖成慢病、大病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”。



睡而能觉


“接下来的第二大要素就是睡眠”,先生继续说道:“你们知道为什么古人称睡眠为睡觉吗?对的,只有先睡而后才能觉(JUE)。觉是什么呢?觉是觉知、是觉察,如果我们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,就是你的免疫系统。当你的免疫系统能够正常发挥时,身体内部出现丁点问题,它都会调整,都会报警;而当你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,这个监察系统就失灵了,任由疾病发展成了晚期,而再无回天之力。所以我们知道睡眠对人的重要性,它关乎人的免疫系统”。

调适情绪


说到睡眠,笔者请教道:“目前全国失眠人口占总人口的30% 左右,失眠已经成为临床的大问题了。”


“是的”先生答道,“为什么呢?中医讲先睡心、后睡身,失眠很大原因是我们的心主之官出了问题。当今的人们不懂得如何与情绪相处,情绪来了就爆发、更有甚者伤人自戕。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修习传统文化,为什么我们要在心性上下功夫,都是针对这个心,正己正念正心。心念正了、情绪自然能平复,心神自然安定,睡眠也就会正常。所以说,外因是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变化的根据,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这样注重修心养性的根本所在,因为它是决定性的”。

实现“健康中国”要施行“全民皆医”


什么是健康中国

健康中国是第一国策,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,那么什么是健康中国呢?这个健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健康,而是全体人民的健康;这个健康不是一时的健康,是一生一世的健康;这个健康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化为以预防为中心,争取不得病、少得病。这是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转变,我们每一个人,都要转变思维方式、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。


刘力红先生说:“现在地方政府邀请我做讲座,我只有一个要求:当地的一把手一定要坐在会场第一排听讲。因为健康工程是政府的首要工程,只有当地的父母官、一把手重视了,才有可能抓得起、推得动。所以首先要让父母官们明白如何健康,才能由上至下、一以贯之。”



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


中医尚礼、西医尚刑。中医讲求中正平和,通过辨证施治改变人体内在环境,让阴阳和合、诸病康复;西医讲对抗、重管制,通过明确病源后给予管控乃至杀灭,让人体摆脱疾病,效率高。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不同的方法论,在人类抗击疾病中,二者是完全可以协同作战的,互为补充的。就像古代有刑部尚书、礼部尚书,二者协同,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两大法宝。


但是,站在以健康和预防为主的新时代,我们又要充分认识到中医在“治未病”中的主导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。这是为什么呢?翻看《黄帝内经》,我们看到古圣先贤是如何阐述“治未病”的: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?”



上医治未病,这是几千年中华医学的精华和核心。作为当代的中医人,应该听懂国家对于我们的厚望和嘱托,发挥中医的优势, 当仁不让、勇于担当,这样才能不负韶华不负祖先!


“何为未病呢?”刘先生又抛出一个问题。“所谓未病,就是一个人处在健康状态的样子, 所谓治未病,就是如何让人保持在这个健康状态。那么我们看现在中医院花费重金开设的治未病科,它的意义能有多大呢?一个人健康良好,谁会跑到医院里去呢?所以治未病的主战场在家庭而不是医院!”


全民健康与全民皆医


目前,医疗水平和规模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,医疗技术日新月异,但是现在的病人是多了还是少了?是的,病人越来越多了! 这就形成一个悖论,这说明我们的医学认知出现了问题!


“当今社会很多事情可以外包,但是唯有健康不能外包、唯有生命的状态不能外包!但是我们却把这个最不能外包的事情寄托给了医院和医生,试问在这种思维作用下,医院怎能不人满为患呢?”刘先生痛心地说。


中国人攒钱养老,某种程度也是攒钱治病。拿钱换命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, 却从未思考过如何让自己少生病、不生病,这真是可悲、可叹!



“领导人提出的健康中国,他实际在告诉人民,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世上没有救世主、幸福健康的生活靠自己创造!”


“怎么创造,怎么才能把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,这就要靠宣传和教育。”刘先生接着说:“《黄帝内经》讲治未病要把握三块:一是饮食、二是起居、三是情绪。你把握好了,你就能健康。而这三块哪一块是在医院呢?再看‘最好的药房是厨房’,药补不如食补,古代的厨房就是我们现在的药房;最后中医的‘五术’:砭石(刮痧)、针、灸、导引、按跷,哪一个不是在家里就可以搞定的。


你看中医是把至简至深的大智慧,变化成易学易用的日常生活,只要我们听话照做,全民健康怎么能不实现呢?”


“所以,我一直倡导普及教育、倡导还医于民。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, 就是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,全民皆兵;同样道理,实现健康中国,仍需要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,全民皆医、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”


印象里的刘力红先生,是一个清心寡欲、仙风道骨之人。因为创建“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”变得异常忙碌。他说:“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,清修不是真修,真正的修行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完成的。在这么多年的公益活动中,虽然劳累烦琐,但是诚如老师所言,我的心量打开了、境界不断升华,这个小我上升到大我,直至无我!我给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‘医道传承’——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普及,这也是我们成立同有三和基金会的发心。”

发心是重要的,有什么样的发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。位于北京望京的同有三和中医馆,眼前一幅牌匾正是刘力红先生内心的写照:“为生民立性命、为往圣继绝学”!刘力红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传承和发展着中医,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大声疾呼、努力前行着!


我们的拙笔难以全面记录刘力红先生深邃的思想和哲理精华,就让我们用曾子的名言作为本篇采访的结尾吧:

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。


选自公众号 | 国医国药


肥儿茶-健脾消食化积-成人小儿都适用

健脾强肾壮骨话补钙 - 后爱傲骨无双

刘力红:睡眠大补阳气 6大恶习让你比同龄人老十岁

刘力红:如何自我救赎 - 谈抑郁症

刘力红:治疗无非重新恢复到"平人"

刘力红:推拿按摩必将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!

好醫生壞醫生 | 刘力红

怎样才能远离癌症?(李可老中医、李辛、吴清忠、林杰、刘力红、刘希彦)

刘力红:学习中医应寻找有效的方法

刘力红:偏离中正,生命的大厦必然倾斜坍塌

刘力红:中医强调平衡,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?

刘力红:冬三月要养藏,否则阳气受伤害而百病生

刘力红:何为正气?

神秘的阴阳 | 刘力红

万变不离其经 | 思考中医 | 刘力红

刘力红:当孩子发烧的时候,父母应怎么办?

刘力红:警惕中医的副作用

刘力红谈养生: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

刘力红:你真的理解中医吗?(影响很多人的好文)

刘力红:中医如何认识健康的?

怎样才能远离癌症?(李可老中医+吴清忠+林杰+刘力红)[视频]

"疾"和"病"有什么不一样?(刘力红)

梁冬对话刘力红:情绪是诸毒之首

刘力红:大病未必是吃出来的!80%的疾病因它而起!

刘力红:如果一定要谈钱,中医的收入应该高过西医才对

刘力红:四逆汤大法的归根与复命

人的一切疾病都起源于这五点 - 刘力红

刘力红:致病的五大因素和治病的两大法宝!

刘力红:医学只能解决10%的健康问题,剩下的要靠自己

刘力红:这五句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来源

刘力红老师生动解读“医为仁术”

刘力红讲桂枝法

刘力红:易经里的中医!

刘力红:中医,尚礼的医学

刘力红:你夏天瞎开空调"欠"下的病,冬天能不还?

刘力红:从庸医变为良医的关键思维(百读不厌)

刘力红:中国文化的生命科学观

刘力红:养生最重要的内容都在这里,关键看你能不能做到

刘力红:同吃一锅饭,为啥有人缺营养有人不缺?

刘力红: 运用扶阳理路的思路

刘力红:你真的理解中医吗?

刘力红:认识阴阳

刘力红谈中医养生:阳气是生命的根本

思考中医:梁冬对话刘力红教授,句句尽现生命真谛~

国学堂之梁冬对话刘力红:心性与疾病

年少不知取经难,如今才知道,我们都是猪八戒

生命能量场:生病的秘密

身体多个脏器癌变又康复的实例

王凤仪先生讲病故事 - 奇方治疗怪病

情绪背后的健康真相:每一种情绪都会产生相应的激素,从而影响你的身体

退休厨师告诉你:去餐馆千万别点这6个菜!过年去饭店一定要知道

改造命运的终极秘籍(大泄天机)

他50岁被下了病危通知书,没想到因为它,活到了109岁!

========== END ==========

温馨提示: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,仅供大家参考学习,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。如有需要,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为人父母者,不知医为不慈!为人子女者,不知医为不孝!

找不到好中医?不如自己学中医!

本号菜单中,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, 视频系列. 欢迎大家学习.

学习古中医, 伤寒论经方传承

厚德载物!草木金石仅除身病,正己培德方祛心魔!

祈愿:天下和顺,日月清明;风雨以时,灾厉不起;国丰民安,兵戈无用;崇德兴仁,务修礼让;国无盗贼,无有怨枉;强不凌弱,各得其所;人无病厄,富贵康宁;长寿好德,善始善终.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